
新聞動態 NEWS
| 中華飲食文化英文翻譯存在的問題
1.表達不一,讓人糊涂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,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。由于不同的英語單詞,它所指代的事物,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。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。如:把“饅頭”譯成:steamed bread;steamed bun,把“湯圓”譯成:pudding; dumpling ball,把“粥”譯成:gruel; soft rice,porridge一個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,確實讓人費解。因此,翻譯此類食品時,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種食品的性質特點,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,不能張冠李戴,更不能順手牽羊,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,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。對此,盡管譯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,因為翻譯方法是靈活的,但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。如“宮保雞丁”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:
Gong Bao Chicken;
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;
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.
2.翻譯得不知所云
“水煮鱔片”翻譯成‘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’,如此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。還有把“麻婆豆腐”翻譯成“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”,“紅燒獅子頭”翻譯成“燒紅了的獅子頭”,“四喜丸子”翻譯成“四個高興的肉團”,看了會叫人跑掉。因此,對于菜名的翻譯,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。這些翻譯或是有明顯的語法錯誤,或是嚴重歪曲原名的意思,使外國人讀后感到一頭霧水,不知所云,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。
3.不夠準確
由于文化上的差異,在飲食翻譯上,我們不難發現,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里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。另外,有些食品,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——一個籠統的意思,而不能道出其細節。如:中國菜當中,有很多是以“肉丸”為主材料而做成的?墒且粋“丸”字,都用‘meat ball’來譯的話,筆者認為十分不準確。難道外國人天生來就會知道中國制作‘meat ball’里頭究竟是豬肉,牛肉,雞肉還是魚肉?在此,譯者要注意一點,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,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。因此,筆者認為翻譯的準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標準,也是一個道德標準,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。而且,這種籠統的翻譯,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——文化身份。
再如,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,還喜歡吃糕點,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。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“蘿卜糕”和“芋頭糕”,有人翻譯成:‘Fried white radish patty’和‘Taro cake’。筆者查閱了《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》和《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》兩大權威詞典,比較了patty,cake,pudding,pastry,dumpling,和bun的詞意,認為在翻譯兩種食品時,根據它們的選料(蘿卜,芋頭,粘米粉,水),做法(蒸),及特點(軟塊狀), 佳的選詞是‘pudding’。
大連美標雅文翻譯公司推薦閱讀!